跳到主要內容區

「跨域對話:明清地域社會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摘要與照片

發佈單位 : 歷史系 發佈者 : 張還之約用助理員

 

               

「跨域對話:明清地域社會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

會議摘要 作者 歷史五 許昱翔

  2025年9月19日,我參加了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與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共同主辦的「跨域對話:明清地域社會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這場活動不僅讓我接觸到明清社會史的多元研究面向,以及發覺發表人員對史料運用的成熟面,同時也讓我深刻感受到濱島敦俊教授在臺灣學界的影響力。


  研討會由唐立宗教授開場,說明研討會成立的初衷,並以感恩之情回顧濱島教授在臺任教十五年的貢獻。第一場專題演講由濱島教授主講〈明代江南的優免與竿牘〉,他分享自身學術歷程,從早期受史達林史觀(在日稱:「講座派」)影響,到後來轉向實證史學。透過他對史料的深度掌握與細膩分析的小心求證,大膽提出鄉紳透過竿牘申請優免的假說,並在這篇巨作後面,留下這個疑問,供讀者思考。
  

  接下來的三場論文發表由陳秀芬教授主持,分別由劉伊芳、陳怡行與吳景傑三位學者發表研究成果。劉教授探討漳平立縣與太常陳氏家族的興起,分析地方仕紳如何透過科舉與縣治建設取得話語權。與談人曾美芳好奇,仕紳在其他地方取得話語權的方式有無不同?陳氏只透過科舉獲得地位嗎?陳博士則以福州方志輿圖為主軸,對比荷蘭人繪製的地圖,指出官方視野如何以城牆為界,排除城外市街與鄉村,以定義城市。與談人宋惠中提出一個我也好奇的問題:「若官方以城牆為界定線,那沒有城牆,內外之別如何區分?」吳教授則研究清代重慶的下力者與丐頭的取保制度,揭示城市底層勞動者的社會位置與治理方式,好奇能否誕生出另一種管理方法。與談人吳大昕認為下力活生者,用人群形容較為妥當,且分類須謹慎,並對文中「雞毛店」提出疑問與看法。

  綜合座談中,濱島教授與多位學者交流各地社會史研究的理路進程,大家一致認為,在AI時代,唯有對史料的深度理解與思辨,才能維持歷史學的價值。林偉盛教授推崇田野調查,實地探查比文本資料更有說服力,佐藤仁史教授特別推崇濱島教授《總管信仰》一書的整體框架,提出論點去做延伸,濱島教授也回顧其師承與研究歷程,展現其學術精神與人文關懷。這場研討會讓我收穫豐富,同時對社會史感興趣的學者而言,參與此研討會聽講,能浮現許多研究方向思路。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