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目錄
《暨南史學》每期刊目一覽表
創刊號(1998年6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
徐泓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創系(所) 主任 |
發刊辭 |
|
論著 |
楊俊銘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華僑大學的爭議與落實──兼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在臺設校緣起 |
1-26 |
論著 |
楊士朋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天地會起源」研究史的回顧與檢討 |
27-42 |
論著 |
許壬馨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菲律賓早期的唐人街──八連(Parian)的商業活動及其沿革(1582-1860) |
43-61 |
論著 |
毛玉華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傳統手工業的現代化──黃日香個案研究 |
63-72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彙報 |
73-90 |
第二號(1999年6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陳士源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論南洋華僑在討袁力量上的分合──從歐事研究會到護國軍 |
1-19 |
書評 |
王伯祺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評介袁良義著《清一條鞭法》 |
21-38 |
翻譯 |
太城佑子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山田賢著:中國明清時代「地域社會論」研究的現狀與課題 |
39-57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動態彙報 |
59-79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提要 |
81-84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設系計劃 |
85-111 |
第三號(2000年6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Joan Stanley-Baker (徐小虎)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教授 |
Notes on the Maritime Silk Road──Non Chinese Sources on 13th & 14th Century Zaitun (Quanzhou) A Preliminary Overview of Franciscan Epistolae |
1-62 |
論著 |
李志賢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歷史課本的量化分析(1975-1993) |
63-91 |
論著 |
吳大昕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江浙地方士紳與禦倭政策──以張經總督勦倭時期(1554-1556)為例 |
92-119 |
書評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
評介:《明清時期上海地區的著姓望族》 |
120-122 |
翻譯 |
查忻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Paul Arthur von Dyke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30年代東亞的亞洲區間貿易中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原因與經過 |
123-144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動態彙報 |
145-155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提要 |
156-169 |
第四、五號合輯號(2002年6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潘婉明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新村圖像的「建構」與「解構」之後──「想像的新村居民共同體」的形成與探源 |
1-44 |
論著 |
陳啟鐘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明清時期宗族教育對功利的崇拜──以閩南地區為例 |
45-77 |
論著 |
朱冬芝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近代琉璃廠變遷與文人文化的關係 |
79-128 |
論著 |
劉懿萱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學士生 |
由明代小說看婦女服裝與審美觀 |
129-162 |
論著 |
蔡承豪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荷蘭時代臺灣藍靛業的嘗試 |
163-216 |
書評 |
賴惠敏 |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
讀《清史餘考》感言 |
217-222 |
翻譯 |
查忻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政治奇觀與殖民統治:荷蘭臺灣地方集會(1629-1648) |
223-286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動態彙報 |
287-318 |
第六號(2003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李志賢 |
新加坡國立大學 中國研究系博士生 |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歷史課本中的華人形象(1977-1993) |
1-25 |
論著 |
劉融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異地」臺灣──日本內地博覽會中的臺灣形象 |
27-71 |
論著 |
丁姝嫣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埔里的手工業發展 |
73-102 |
論著 |
蕭明禮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從荷據到清初時期地圖形象中麻豆地區的演變──論二種製圖典範下建構的地理空間認知差異 |
103-164 |
論著 |
歐怡涵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學士生 |
臺灣地區的女性靈媒──工作性質與處境 |
165-189 |
論著 |
林慧婷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學士生 |
試探中共勢力在江西崛起的原因 |
191-237 |
論著 |
濱島敦俊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教授 |
方志和鄉紳 |
239-254 |
學人動態 |
馮爾康 |
天津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 |
一個有榮譽感的歷史系所──四個月所感受的暨大歷史系 |
255-260 |
學人動態 |
葛劍雄 |
上海復旦大學 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
溯尼羅河之旅──從阿斯旺到喀土穆 |
261-279 |
第七號(2004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郭忠豪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風味土產與加工肉品──明清江南的肉食製作與品饌文化 |
1-41 |
論著 |
吳奇浩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新的熟番地權──清代臺灣之屯番制度 |
43-90 |
論著 |
黃國峯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清代苗栗地區街庄自治組織的設置與發展 |
91-149 |
論著 |
蘇信宇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傾斜的天秤──1937-1945年中國的國際收支 |
151-206 |
書評 |
邱正略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書評:王晴佳《臺灣史學50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 |
207-227 |
第八號(2005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鄭雅尹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中國語文系碩士生 |
晚明文人西湖遊觀試探──以張岱《西湖夢尋》為考察對象 |
1-35 |
論著 |
張繼瑩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蝗蝻一事,人力可以勝任之──論清代前期蝗災處理與行政運作 |
37-79 |
論著 |
李其霖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清代臺灣的軍工匠信仰 |
81-121 |
論著 |
范鳴珠 |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 碩士生 |
客家母語消退原因與時代背景的關係──以通婚與教育為中心之探討 |
123-155 |
論著 |
林芊宏 |
國立臺東大學 美勞教育系助理教授 |
亞洲地域──種族、風俗與女性的再現 |
157-244 |
翻譯 |
邱正略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熟番戶口及沿革調查綴》譯註(南投廳埔里社堡部分) |
245-280 |
第九號(2006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洪玉儒 |
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德人衛禮賢中國傳教活動與漢學成就 |
1-34 |
論著 |
查忻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
雅加達ANRI所藏17世紀臺灣關係資料介紹 |
35-59 |
論著 |
蕭明禮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知識份子的亞洲言說──以《順天時報》為個案的探討 |
61-85 |
論著 |
鄔孟慧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戰後臺灣基層防癆工作的推動(1948-1966) |
87-116 |
書評 |
邱正略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評述:簡史朗編著《水沙連眉社古文書研究專輯》 |
117-143 |
第十、十一合輯號(2008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吳景傑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㽦辭》中的婦女買賣 |
1-48 |
論著 |
邱正略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
日治時期埔里地區人口變遷(1903-1943)──兼論烏牛欄庄人口結構特色 |
49-106 |
論著 |
鄭螢憶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科技、信仰與地方發展──日治時期私設鐵路與北港朝天宮之關係 |
107-146 |
論著 |
何政哲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戰爭下的新移民──大陳人在臺灣的安置與輔導 |
147-196 |
書評 |
魏君州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評楊海英《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 |
197-217 |
書評 |
劉懿萱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評馮爾康《十八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 |
219-231 |
特稿 |
甄固 |
天津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教授 |
沉重的話題:思想者的小說──讀蕭馬《紙銬》 |
233-237 |
第十二號(2009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李朝凱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清代臺灣的訴訟風氣 |
1-58 |
論著 |
高佩英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臺灣廟前石獅及造型分析──以年代確定者為例(1797-2003) |
59-98 |
論著 |
歐怡涵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日治時期臺灣藥業網絡中消費者的反應與選擇 |
99-155 |
論著 |
李其霖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 |
清代臺灣軍工廠的沒落 |
157-200 |
論著 |
陳志昌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自由中國」的建構──以《中央日報》為主的分析(1949.3-1951.1) |
201-234 |
論著 |
楊宗霖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兩宋海上貿易的發展與轉折──從廣州到泉州的考察 |
235-290 |
論著 |
王蕙芸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學士生 |
從《資治通鑑‧漢紀》看司馬光對《史記》的看法 |
291-354 |
書評 |
鄭螢憶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民間信仰與中國社會史研究──評介濱島敦俊《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 |
355-368 |
書評 |
Iva Vrzic (柳義娃)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評Antonia Finnane(安東籬)Changing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
369-378 |
第十三號(2010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江定育 |
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生 |
從日本對中國南方沿海盜匪調查看海盜的問題 |
1-44 |
論著 |
莊濠賓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日治中後期中壢街的產業發展──以米、糖、茶業為例(1920-1940) |
45-106 |
論著 |
曾獻緯 |
國立政治大學 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生 |
日治時期竹山地區的竹林產業發展 |
107-158 |
研究討論 |
余怡儒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後藤新平〈福建移民ノ出稼事情取調〉之判讀與翻譯 |
159-184 |
張紹仁 |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應用日語系碩士生 |
|||
書評 |
顏瑞均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書評:何淑宜,《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傳統的建構》 |
185-195 |
第十四號(2011年7月出版) 濱島敦俊教授暨大執教十年紀念專刊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特稿 |
許紫芬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副教授 |
吾愛吾師 |
1-6 |
論著 |
吳景傑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從「家事」到「公事」──《㽦辭》中所見晚明婦女非殉節型自殺案件 |
7-44 |
論著 |
史曜菖 |
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 |
抗清者的「天下」──試析呂留良的天下觀 |
45-76 |
論著 |
鄭螢憶 |
國立政治大學 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生 |
從貿易小口到宗教中心──十九世紀以來笨港市鎮機能的發展與變化 |
77-120 |
論著 |
陳胤宏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從中央到地方──臺灣省政府之疏遷 |
121-154 |
研究討論 |
林蘭芳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副教授 |
濱島敦俊教授口述訪問紀錄 |
155-188 |
研究討論 |
濱島敦俊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教授 |
《図説台湾の歴史》監譯者後記 |
189-193 |
書評 |
何淑宜 |
國立臺北大學 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評濱島敦俊《總管信仰:近世江南農村社會と民間信仰》 |
195-202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濱島敦俊教授歷年論著目錄 |
203-212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濱島敦俊教授在臺指導之研究生及其題目 |
213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濱島敦俊教授於暨大歷史學系開授之課程 |
214-216 |
第十五號(2012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唐俊峰 |
香港中文大學 歷史哲學碩士生 |
顏真卿《爭座位帖》版本問題略探 |
1-44 |
論著 |
郭穎瑄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生 |
明末清初的醫病關係初探──以《醒世姻緣傳》為中心 |
45-67 |
論著 |
許方瑜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晚清臺灣釐金與子口稅的出現與徵收方式(1861-1895) |
69-110 |
論著 |
嵇國鳳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異文化婚姻下的認同──以南投清境農場的滇緬軍屬為例 |
111-155 |
史料校釋 |
唐立宗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明人葉萼《廷鞫實錄》點校附饒宗頤序文 |
157-168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九十八至一百學年度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摘要 |
169-174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近期動態彙報 |
175-186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暨南史學》第一號至第十五號(1998-2012)總目索引 |
187-191 |
第十六號(2013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張菁育 |
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生 |
「元豐官制改革史」的形成──以哲宗至孝宗時期的評議為中心 |
1-41 |
論著 |
蔡良昇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明清之際士大夫另一種道德選擇──以劉宗周「功過格」為考察 |
43-66 |
論著 |
王靜雯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學士生 |
從《鹿港郊商許志湖家與大陸的貿易文書(1895-1897)》看鹿港郊商之生活型態 |
67-122 |
研究討論 |
洪維晟 |
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
近十年來中國大陸的「華南地方史」研究──以《歷史人類學學刊》與《歷史‧田野叢書》為例 |
123-160 |
訪談討論 |
劉伊芳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范金民教授課堂側記 |
161-167 |
訪談討論 |
衛姿伃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潘敏德副教授口述訪問記錄 |
169-173 |
訪談討論 |
王珮蓉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啟程日本,學習之旅 |
175-182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88至100學年度) |
183-190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2012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動態彙報 |
191-199 |
第十七號(2014年出版) 滿洲國史專號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導論 |
林志宏 |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
「滿洲國史專號」導論 |
1-10 |
專號論文 |
林志宏 |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
帝國的探險──1933年「滿蒙學術調查研究團」在熱河 |
11-41 |
專號論文 |
黃昱翰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試論1934年滿洲國實施帝制的論述與時人認識 |
43-72 |
專號論文 |
湯川真樹江 |
學習院大學 國際研究教育機構 PD共同研究員 |
滿洲水稻獎勵品種的普及、出貨和分配──以日本資料所進行之考察 |
73-110 |
專號論文 |
菅野智博 |
一橋大學大學院 社會學研究科博士生 日本學術振興會 特別研究員 |
從「滿洲國」時期的農村調查探討雇工與農村社會的關係 |
111-138 |
專號論文 |
佐藤仁史 |
一橋大學大學院 社會學研究科 教授 |
關於滿洲遣返日人團體的會報及其史料價值 |
139-164 |
湯川真樹江 |
學習院大學 國際研究教育機構PD 共同研究員 |
|||
菅野智博 |
一橋大學大學院 社會學研究科博士生 |
|||
一般論文 |
王達甫 |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語文系碩士生 |
晚清女性的追憶與傳世認同建構──以曾紀芬自述年譜為主要考察 |
165-209 |
一般論文 |
楊鎵民 |
國立中正大學 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生 |
中日談判下的在華日人輿論與宣傳:以《順天時報》對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報導為例 |
211-269 |
書評 |
鄭欣挺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
書評:蔡雅祺,《製造戰爭陰影:論滿洲國的婦女動員(1932-1945)》 |
271-279 |
訪談討論 |
陳鴻明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2013年暑期赴大陸地區研究心得 |
281-289 |
學訊 |
飯倉江里衣 |
東京外國語大學 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 |
近年滿洲國研究匯報舉隅 |
291-332 |
王恩美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東亞學系副教授 |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2013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動態彙報 |
333-343 |
|
陳一中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滿洲國史專號」編後語 |
345-346 |
第十八號(2015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蔡良昇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當儒士遇到道士:試論明朝儒家祭祀與道士陶仲文 |
1-51 |
論著 |
趙淑婷 |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碩士生 |
抗戰時期靜生生物調查所內遷研究 |
53-81 |
論著 |
陳志昌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 |
再起爐灶──《中央日報》的遷臺與在臺發展優勢 |
83-111 |
訪談討論 |
陳一中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學人訪談──魯西奇教授 |
113-144 |
黃鐙儀 |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
訪談討論 |
林蘭芳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副教授 |
郭双富先生口述訪問紀錄 |
145-201 |
訪談討論 |
盧郁君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學士 |
茶工工頭與鹿篙紅茶產業──以曾宗義先生口述為主的觀點 |
203-220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2014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動態彙報 |
221-230 |
第十九號(2016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張聿璥 |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食粥所見的宋人飲食療養觀 |
1-49 |
論著 |
蔡惠琴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從《民抄董宦事實》看明末鄉宦與無賴集團之關係 |
51-102 |
論著 |
陳章 |
廣州中山大學 歷史學系 特聘副研究員 |
軍功與清代侍衛制 |
103-138 |
論著 |
陳志昌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文化創意事業系 兼任助理教授 |
臺灣新聞管制政策下的黨、公營報業發展──以《中央日報》為中心(1949-1953) |
139-166 |
「Hi-Story:歷史與敘事的可能性」工作坊 |
||||
專欄 |
李昀樺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Hi-Story:歷史與敘事的可能性」工作坊專欄緣起 |
167 |
專欄 |
劉靜貞 |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教授 |
導言一:是史普還是史幻? |
169-180 |
專欄 |
魯西奇 |
武漢大學 歷史學系教授 |
導言二:歷史敘述的多樣性及其意義 |
181-185 |
專欄 |
黃鐙儀 |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聆聽的想像:聽見城市的聲音 |
187-218 |
專欄 |
鄒武霖 |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措大進京記 |
219-257 |
專欄 |
韓正誼 |
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生 |
春三月的桃花開 |
259-309 |
專欄 |
王儷橋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學士 |
道聽「圖」說──歷史的圖像表達以上海石庫門為例 |
311-328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2015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動態彙報 |
329-341 |
第二十號(2017年7月出版) 創刊20週年暨許紫芬教授榮退專刊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回憶與展望 |
徐泓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榮譽教授 |
寫在《暨南史學》二十歲 |
1-10 |
回憶與展望 |
李盈慧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教授 |
山城史學源起 |
11-15 |
回憶與展望 |
王鴻泰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合聘教授 |
點點滴滴的回憶 |
17-25 |
回憶與展望 |
李廣健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教授 |
記本系書事 |
27-36 |
回憶與展望 |
李今芸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副教授 |
任事感言 |
37-38 |
口述歷史 |
許紫芬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教授 |
許紫芬老師口述訪問紀錄 |
39-70 |
林蘭芳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副教授 |
|||
特稿 |
魯西奇 |
武漢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變幻的空間與空間結構的「解構」 |
71-85 |
特稿 |
Alastair J. Reid |
劍橋格頓學院教授 |
Connecting Historians, Policymakers and Journalists in the UK 連結英國歷史學者、決策者與新聞記者 |
87-123 |
王文霞 |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教授 |
|||
李今芸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副教授 |
|||
黃品閎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學士生 |
|||
論著 |
李朝凱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 |
清代「治臺條例」的法律治理及其意義 |
125-165 |
論著 |
徐聖凱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
1640年代臺灣的米糧問題與米作擴張 |
167-190 |
書評 |
陳鴻明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書評:許紫芬,《近代中國商人的經營與帳簿:長崎華商經營史的研究》 |
191-201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2016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動態彙報 |
203-213 |
第二十一、二十二合輯號(2019年7月出版) 明清治史學研專號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引言 |
唐立宗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副教授 |
「明清治史學研專號」引言 |
1-2 |
學思專稿 |
濱島敦俊 |
大阪大學 文學部名譽教授 |
來臺的教研感想 |
3-8 |
學思專稿 |
張哲郎 |
國立政治大學 名譽教授 |
讀明史有感 |
9-33 |
學思專稿 |
徐泓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榮譽教授 |
研究明清史的學思歷程 |
35-100 |
研究論文 |
連啟元 |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副教授 |
明代虎丘茶會與文人茶藝交流 |
101-121 |
研究論文 |
黃展樑 |
香港中文大學 歷史哲學碩士 |
晚明一個知縣的博弈圖存──以吳世濟《太和縣禦寇始末》為中心 |
123-150 |
研究論文 |
楊肅毓 |
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
以忠孝為神仙──嘉慶八年許遜信仰納入官祀後的形象重塑 |
151-193 |
譯著特刊 |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歷史系教授 |
城市空間與內戰──1853-1854年間的合肥 |
195-223 |
鄭旦譯 |
中國人民大學 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
|||
董建中校 |
中國人民大學 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
|||
史料校釋 |
陳一中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徐開禧《楚閩兩闈類記》及其史料價值 |
225-279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2017-2018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動態彙報 |
281-301 |
第二十三號(2020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鄒武霖 |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唐宋變革期的士人轉型──以「措大」一詞的出現與轉變為例 |
1-34 |
論著 |
沈昱廷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 |
日治後期臺灣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的施行與士兵派遣 |
35-72 |
論著 |
魏平安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生 |
國軍在長春圍困戰中的空中支援問題 |
73-155 |
論著 |
余以澄 |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
匹夫不知亡國恨?──1949年行都廣州的政治動員與民眾生活 |
157-218 |
口述歷史 |
陳志昌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文化創意事業系 助理教授 |
臺中聲五洲掌中劇團的「戲路」發展──王英峻先生口述訪問 |
219-241 |
學訊 |
《暨南史學》 編輯委員會 |
|
2019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動態彙報 |
243-252 |
第二十四、二十五合輯號(2022年7月出版) |
||||
類別 |
作者 |
服務單位 |
題目 |
頁數 |
論著 |
丁世宗 |
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穆斯林碑刻所顯示的多元社會文化──以元明時期泉州地區為例 |
1-56 |
論著 |
劉怡青 |
閩南師範大學 歷史地理學院助理教授 |
越南阮輝𠐓《碩亭遺稿》詩餘作品探析 |
57-100 |
論著 |
衛姿伃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學系博士生 |
清代中、後期張家口稅關財政收支轉變 |
101-186 |
論著 |
張以諾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
清末北洋新軍軍事文化(1903-1911) |
187-224 |
特稿 |
陳藻香 |
真理大學退休教授 |
有歷史的臺灣 |
225-230 |
書評 |
吳艾岑 |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學士 |
評介Between Birth and Death:Female Infanticid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
231-240 |
學訊 |
《暨南史學》編輯委員會 |
|
2020-2021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動態彙報 |
241-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