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四屆田野文獻調查營心得分享
2025年第四屆田野文獻調查營 蘇毅
2025年第四屆田野與文獻研習營由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主辦;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及人文社會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協辦。於8月10日進行線上課程;8月11-14日為期四天的實體研習活動。
8月10日,早上由三位老師的線上課程,輪番帶給學員精彩的演講。首先由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李文良老師打頭陣。李老師利用淺顯易懂的講解,並且搭配地圖的利用,將19世紀的界外開發過程分享給大家。接著,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的鄭安晞副教授,進一步將「地圖」的繪製,以及古今中外的各式地圖,透過老師專業的解說,並且講述製圖的過程,使我們夠能夠善用田野調查中的地圖。最後,則是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佐藤仁史客座教授,分享他在江南地區的田野經驗。佐藤老師從江南社會裡的婦女作為主題,運用口述訪談、參與各式儀式,並且搭配當地文獻的解讀,建構出女性在現代中國農村社會的角色與行動。綜合上述三位老師的講解,讓學員們對於「如何善用田野」和「為什麼要做田野」有不一樣的想法和詮釋的過程。
8月11日,在曹永和文教基金會查忻董事、暨大歷史趙立新系主任和東吳大學盧令北系主任致詞,各校老師李文良、鄭麗榕、黃紹恆、鄭螢憶、盧正恒和陳瑢真的隨團,與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菊池秀明和大阪大學林初梅教授的加持下,開啟了實體的田野活動。為讓學員能夠熟悉田野實務運作,特別邀請暨大邱正畧兼任副教授和東吳大學曾獻緯副教授,介紹田野方法和田野概況。來自主、協辦各校的32名學員,在專業的6名田野導師們的帶領下,當天下午我們來到位於魚池鄉東光村以及埔里鎮上。東光村於清代,稱為「木屐囒」。透過解讀當地建村百年紀念碑與實際走訪當地的慶隆宮,嘗試了解當地人與地方上的發展。接著傍晚,來到舊時稱為「大埔城」的埔里鎮。藉由踏查恆吉宮、昭平宮育化堂和瀛海城隍廟等廟宇,利用對於文字與整體空間的觀察,試著體會清末開山撫番政策下蓬勃發展的埔里地區。到了晚上各組的報告中,雖然皆以東光村作為報告的主題。但盧正恒老師與鄭螢憶老師也提醒各組同學,雖然大家都看到並試著解讀文字上的訊息,但應該也要同時注意到,當地族群與地方上的發展。藉由不同時間、空間層次的交互影響,我們應該要更敏銳及感受到當地的發展脈絡。試著利用口述訪談的方式,嘗試找出有別於文字以外的訊息。
8月12日,早上我們來到名間鄉濁水村的福興宮,了解永濟義渡碑與阻滯圳道示禁碑帶給當地的影響與發展。接著,來到鹿谷鄉的新寮街踏查彬彬書院、靈鳳廟和許家古厝等地點。下午則是來到了竹山鎮上的城隍廟、連興宮與林家宗祠等地。今天的主題,相較於前一天的「界外」開發,更像是了解清代「界內」開發的過程。但無論如何身處何地,在進行田野調查時,應該都要從國家制度面一路到地方上的發展,一層層進行了解。晚上的報告中,可以聽到同學們今天除了認真解讀文本內容之外,也開始嘗試加入自己在當地口述訪談得到的資料。老師們也在最後提醒到,除了要運用各式收集到的資訊之外,也要注意不同資訊上是否會存在之差異,如果有那我們應該要如何進行解讀?
8月13日第四天,雖然遇到颱風侵襲,但幸虧雨勢不大,得以讓我們漫步在竹山社寮地區與集集鎮上的踏查地點。在竹山社寮地區,我們來到紫南宮、張家古厝以及武德宮。接著在集集鎮上,我們則是來到廣盛宮、大眾爺廟、明新書院與永興壇等地。第四天的踏查重點,更是進一步聚焦在清代隘寮、番屯制度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過程。透過各式史料的解讀與同學們口訪資料,讓我們對於這兩處的發展,以及人與時間空間的互動內容,有不一樣的體認與想法。
8月14日,最後一天的田野活動,則是回到埔里踏查番太祖廟以及義女廟。雖然只有兩處踏查地點,但是皆可以從中反映出當時地方社會裡,人們對於信仰以及地方發展上,所衍生出的各種祭祀與整體空間的表徵。當天下午則是本次營隊的結業報告與閉幕式。四組同學利用這些天觀察到的重點與想法,利用短短的十五分鐘,將整組的內容帶給在座的師長與同學們。四組同學的報告,分別由林偉盛老師、佐藤仁史老師、黃紹恆老師以及唐立宗老師進行評論,並給予肯定與建議。並在最後的閉幕式中,畫下完美的句點。希望同學們這幾天都有滿滿的收穫,我們明年東吳大學見!
2025年第四屆田野文獻調查營 照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