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蔡思薇

發佈單位 :
蔡思薇pic1

蔡思薇 助理教授

最高學歷: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

信箱:swear.tsai@gmail.com

研究室:A404-2

分機:2770

Google scholar:暫無

學術專長:臺灣史、自然史、文化資產與景觀研究

 

1. 蔡思薇,〈マリモの和名考〉,《北方山草》(北海道)35(2018.3),頁59-62。(蔡思薇、佐藤広行合著)

2. 蔡思薇,〈植物知識、保存與流轉:兼論金平亮三與威理森的臺灣記憶〉,《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臺北)17(2019.5),頁179-198。

3. 蔡思薇,〈林俊聰先生訪談紀錄〉,《臺灣口述歷史學會會刊12期》(改版第6期)(雲林)6(2021.12),頁1-10。(鄭麗榕、蔡思薇、賴英泰、李京屏合著)

4. 蔡思薇,〈治理殖民地自然:臺灣有用植物調查之展開〉,《臺灣史研究》(臺北)29:2(2022.6),頁117-174。

5. Chih-Chieh Yu, Ko Mochizuki, Shuichi Nemoto, Szu-Wei Tsai, Pei-Chun Liao, and Chien-Ti Chao,“Systematics of Anaphalis of Taiwan I: resurrection of A. nagsawae (Compositae: Gnaphalieae) with recognition of two varieties”,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Taipei) 2024: 11(September 2024).

1. 蔡思薇,2014/3/18,〈發現新世界:臺灣有用植物調查(1905-1910)〉,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合辦「2014年臺灣史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討會」。

2. 蔡思薇,2018/11/16,〈帝國的科學實作:以臺灣杉的發現為例(1904-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帝國與島嶼」學術研討會。

3. 蔡思薇,2018/12/7,〈殖民地博物學研究回顧及其挑戰〉,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辦「2016-2017臺灣史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4. 蔡思薇,2023/11/17,〈日本命名脈絡下的臺灣植物文化:以伊藤篤太郎的臺灣植物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主辦「不獨具人類的歷史」世界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1. 蔡思薇、李瑞宗合著,《風景的想像力—板橋林本源園邸的園林》(板橋: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0)。

2. 蔡思薇,〈始政四十周年臺灣博覽會的籌備與善後—以臺北主要會場為主(1933-1936)〉,《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第四集》(臺北:稻香出版社,2011),頁509-543。

3. 蔡思薇,〈日治時期臺灣公園制度初探:從規則與財政的角度分析〉,收入黃士娟主編,《文化資產保存回顧學術研討會:林會承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臺灣文化資產學會,2017),頁106-116。

4. 川上瀧彌著;蔡思薇譯,《椰子的葉蔭》(臺北:農業部林業試驗所,2020)。

5. 蔡思薇,〈走向世界之路:早田文藏與臺灣杉的發現〉,《圖像裡的臺灣史》(臺北:麥田,2023),頁180-199。

 

■ 技術報告

1. 蔡思薇,2015/04,〈世界的橡膠熱潮在新竹:以殖產局附屬新竹護謨苗圃為主(1906-1920)〉,客家學術研究報告,客家委員會。

■ 其他文章

1. 蔡思薇,〈日治時期臺灣物產展示的緣起〉,《臺灣學通訊》,(新北)47(2010.7),頁6-7。

2. 蔡思薇,〈臺灣民主國之旗:一面國旗的身世與故事〉,《臺灣博物》(新北)116(2012.12),頁40-43。

3. 蔡思薇,〈松龍生在臺灣:川上瀧彌資料的新視點〉,《臺灣博物》(新北)127(2015.9),頁20-27。

4. 蔡思薇,〈說出自然的名字:臺灣博物學的輸入與建構〉,《臺灣學通訊》(新北)114(2019.11),頁4-7。

5. 蔡思薇,〈金平亮三:把名字寫在水裡,烏來杜鵑的幻滅與永恆〉,《薰風》(台中)15(2021.1),頁48-55。

6. 蔡思薇,〈川上瀧彌:登頂新高山,開啟臺灣博物學時代〉,《薰風》(台中)15(2021.1),頁62-67。

7. 蔡思薇,〈如果公園沒有人:漫談桃園大溪公園〉,《新活水》(臺北)26(2021.11),頁18-21。

待更新

瀏覽數: